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今年有望把前三年的损失挣回来!”“我们准备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好作品!”最美四月天,非遗产业也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今天的#逐梦春天里 奋进正当时#,我们走近无锡非遗传承人,听听他们今年的打算。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有“中国二胡之乡”美誉。自上世纪60年代起,当地便兴办民族乐器厂,开始制作二胡。在一批工艺精湛的二胡制作大师的带领下,二胡品质不断提升,产业不断成熟,成为我国重要的二胡产业基地。
【资料图】
二胡制作大师、无锡市田园民族乐器厂厂长丁豪康已经做了30多年的二胡,他们厂的产品远销国内外,极具收藏价值。
一根看似平平无奇的木材,一张成年蟒蛇的皮,打磨、抛光、切割、拉伸……经过120道工序的磨砺,还有严丝合缝的组装,最少历经半个多月,一把精美的二胡才能制作完成。
“我们的二胡都是远销国内外的,疫情期间,二胡销量受到很大影响。”丁老说。随着今年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二胡销售订单随即大增。“正月十六上班,前三天就产生了6万元的销售额,取得了开门红!”丁老开心地表示,“今年有望把前三年的损失挣回来!”
据悉,无锡市田园民族乐器厂前三个月销售额达50余万元,全年有望突破200万元。丁老介绍,现在厂里出现订单来不及做的繁忙景象,有的客户只好提前把定金打过来,再慢慢提货。
梅村二胡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丁豪康表示,每个二胡制作大师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也要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目前他已经把手艺慢慢传给了儿子,“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手工制作二胡的技艺”。
与丁豪康大师一样,著名陶艺家、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王锡军,从事非遗文化传承也有30余年。
王锡军自小生长在宜兴市丁蜀镇陶瓷村,耳闻目染,紫砂陶瓷如同儿时玩伴一样天天环绕在他的周围。1986年,初中一毕业,他就跟随母亲从事制壶至今。他从最初只是“好玩”到后来越做越投入,越干越喜欢,直至达到着迷的程度。如今,他制作的壶在国内外颇受欢迎,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紫砂是宜兴的名片,宜兴的制陶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丁蜀镇更是以盛产紫砂而闻名中外。
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王锡军表示,从业以来他带了100多名学生,有的学生已成长为工艺美术师。“我的一个宗旨就是带好学生,教他们怎么做壶,也教他们怎么做人,把紫砂文化发扬光大。”
今年以来,宜兴紫砂壶制售两旺,王锡军表示,今年他准备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同时也有收徒计划。“只要想学的,我就愿意教!”
为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紧跟领路人,奋进新征程,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即日起推出“逐梦春天里 奋进正当时”征集活动。邀请广大网友面对镜头,讲述自己新征程上的心愿、计划、目标、行动,全面呈现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奋进姿态。
要求:竖版视频(手机拍摄即可),言之有物。
投稿时,请加#逐梦春天里 奋进正当时#话题标签,请尽可能加上字幕。
操作提示:点击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底部菜单栏—视频,选择拍客,即可根据要求投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高鑫
编辑: 宗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