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近日,深圳大学总医院胰腺癌患者黄先生(化名)在住院检查时意外发现深静脉血栓,并确诊肺栓塞,血管外科医生当天为他做了急诊手术,及时植入腔静脉滤器,挽救患者生命,并为后续治疗提供安全保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血管里的“栓子”放飞惹大祸
黄先生去年九月不幸查出胰腺癌,并出现腹腔内多发转移,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化疗和放疗。
3月8日,经过多方打听,他慕名前往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求医。办理住院后,医生开了相关检查,同时给予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
入院2天后,根据院内血栓防治管理要求,黄先生预约了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原本是筛查性检查,却发现了问题,提示双下肢有深静脉血栓,左小腿有皮下浅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制动或高凝状态,比如手术后应激、长期卧床、伴有恶性肿瘤等情况。这种血栓形成后,往往会向上蔓延到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一旦血栓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临床案例,患者手术做得很成功,但几天后一下床,竟突然死亡,最后发现是因为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而致死。
这一下触动了医生的心理警戒“红线”,血液肿瘤科立刻请血管外科会诊。血管外科沈培松住院总医师接到会诊请求后,马上从7楼赶到12楼,仔细查看报告,并且从问诊中得知,黄先生一直有下肢静脉曲张,没有规范治疗过,最近已经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的症状。
沈医生分析,左侧髂静脉可能存在回流不畅,在肿瘤高凝状态的刺激下,诱发血栓形成,建议赶紧再做一个肺动脉CT造影检查(CTA)。果然结果提示:右肺下叶背段肺动脉栓塞。
撑起救命“保护伞” 拦截“血管垃圾”
当天下午,黄先生被紧急转入血管外科病区。金辉主任医师、高峰主任医师、任昊主任医师带领血管外科团队集体讨论,认为下肢静脉血栓在持续进展,风险极高,必须马上采取措施。
在医院VTE快速反应团队(包括导管室、麻醉科)的团结协作下,很快完成术前准备。当晚6点多,任昊主任医师主刀,为黄先生做了局麻下右下肢静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医生将导管从右腿静脉穿刺进入,定位准确后,精准释放了一个过滤器,对下肢深静脉的游离血栓进行有力阻拦、捕捉,既能阻挡血栓进入肺动脉,又不影响静脉回流,撑起一把安全“保护伞”。
手术只用了30分钟就顺利完成,阻断了致死性肺栓塞恶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把黄先生“从悬崖边拉了回来”,也为后续肿瘤救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考虑到黄先生血小板偏低,应用常规抗凝剂量出血风险大,术后医生选择使用小剂量抗凝药物治疗,两天后黄先生果然感觉到腿轻松了很多,呼吸也有好转。医生再三叮嘱要好好卧床、严禁按压下肢,最大程度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术后2天后,黄先生顺利转回肿瘤科进行后续治疗。
高危人群需常规筛查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全称“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通俗地说,就是肺动脉被栓子堵塞了,是由内源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肺栓塞是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
急性肺栓塞症状包括:胸闷气短、胸痛、心跳加速、头晕或昏厥。尚未形成肺栓塞时,呼吸困难可能是唯一症状,呼吸频率增快,患者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濒死感。小的栓子可能不会造成任何症状,但当大的栓子脱落时,呼吸循环衰竭可能是突然发生的。
引起肺栓塞的栓子种类很多,如血栓、空气、脂肪、羊水、肿瘤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引起急性肺栓塞的主要血栓来源,最多见的是来自双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的血栓。
据深圳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任昊主任医师介绍,在肿瘤患者人群中,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比例很高,进行常规筛查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对于各种原因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如ICU患者、骨折患者、心衰患者、神内神外昏迷患者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发,也需要进行常规筛查。
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根据症状,可进行肺动脉CT造影检查,来判断是否有肺动脉栓塞情况发生。
通常,无心肺基础疾病的病人肺栓塞后,较少产生肺梗死。但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休克或恶性肿瘤时,即使小的栓子也易发生肺梗死。急性肺梗死的临床分型可分为高危、中危及低危,高危患者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包括经导管溶栓、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患者,患者肺代偿能力减弱,如果再发生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致死性肺栓塞,建议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减少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的几率。
(原标题《胰腺癌患者住院意外发现肺栓塞,30分钟紧急手术拦截“疯狂的石头”》)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张路 王苏琦 文/图)
标签: